我在河大读中文刘齐晋我与文院的两段情……_军训(河大中文系)

2024-04-23 16:15:34 阅读 : 0 次



原标题:我在河大读中文 | 刘齐晋:我与文院的两段情……

征稿启事

文学院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为此我们特开设“我在河大读中文”栏目,旨在打捞和总结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办学经验。期待历届校友能够用文字呈现您在河大最深刻的记忆,记录传道授业的师长,叙写相互砥砺的学友,回忆课堂内外的美好瞬间,介绍您在这里的成长经验,分享您人生事业的收获。我们期待真实的历史细节,期待富有历史感的场景画面,更期待从历史中凝炼出的宝贵经验。学院过去走过的历史,将因您的回忆而更为丰满;学院走向未来的步伐,将会因您的思考而更为有力。相关稿件将先在本栏目刊出,然后联系出版社出版,我们热切地期盼您的来稿来稿请发至hdwx.gx.189@163.com,联系人:武老师。

刘齐晋:我与文院的两段情……

河南大学文学院(前身中文系)是我的母校母系,即将迎来她的百岁华诞。在我的心目中,她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长在黄河边,静植铁塔旁,历经一个世纪的春花秋实,早已硕果累累,蜚声四海。有系友撺掇我也写一点纪念文字,起初我甚不为意,因为在河大中文“济济多士”的历届毕业生中,本人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平凡得如同一粒黄河之沙,怎敢轻易到“师”门弄斧?

不过,闲暇时开始关注文院的公众号,拜读了一些新老师友的大作,心中竟渐渐萌生出东施效颦的冲动。理由有三:一是本人曾先后两次在此学习研修,累计时间长达四年半之久,母校待我不菲,我自然也对她顶戴有加。二是想到我辈作为文学院的嫡宗门徒,此生别无长技,唯一可以拿来赞贺师门的,就是一篇应征小文,倘蒙不弃,便得偿所愿。三是1988年本科毕业的我,如今已是年逾半百,大脑记忆功能衰退,一些尘封往事如不趁早打捞存盘,恐为忘川之水冲蚀,化为乌有,岂不酿成终身之憾?

青葱岁月:大学四年

我是于1984年9月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的。记得当年河大的录取线是470,我高考考了490多分。那时还实行估分报志愿,作为一名农家子弟,心里懵懵懂懂的,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之所以选择上河大,完全是听从班主任的话,他说:你父亲是个教师,你就子承父业吧,将来当个老师,虽说社会地位并不算高,但录取应该有把握;再说了,河大是一所老牌名校,又刚刚恢复了校名,能够入门深造,也不算委屈了你。由于我语文成绩较好,就同时选报了郑大新闻和河大中文。结果,因师范院校优先录取,最终如愿走进了河大,从此与文院结缘。

回顾当年开学报到时的情景,仿佛还恍然如昨。作为一个乡村孩子,又是第一次出远门,当我站在明伦街上,看到眼前那古色古香的校大门时,内心深深地被震撼到了。入校门朝里走,但见笔直的中轴线两旁,全是一些庄严肃穆的古旧建筑,尤其是路右侧一溜鳞次栉比的老斋房,更让我感受到一股浓重的书院气息。再往前走,迎面扑入眼帘的是巍峨雄壮、气势恢宏的大礼堂,当身旁热情的迎新系友老乡告诉我说,这是河大的标志性建筑,全中国的大学都找不到第二座如此典雅气派的礼堂时,心头顿然涌起一种朝圣的感觉——不错,这就是我心仪中大学该有的样子呀!

我们中文84级共有280多名新生,被分成两个大班八个小班,号称亚洲第一大系。男生住学八楼,距铁塔公园很近,只有一墙之隔,每天出入宿舍楼,一抬头就能看见高高耸立的铁塔,无形中更增添了一种自豪感:我们叫作铁塔牌,铁塔就是缀在我们青衿之上的文化logo!中文系,作为河大设立较早、久享隆誉的院系之一,她不仅历史积淀深蕴,学术传承有自,而且名彦萃聚,人才辈出,以其教风正,学风浓,遂成为我们大学四年破茧成蝶的母巢。在这里栖居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有太多风朝雨夕让人怀恋,酸甜苦辣任我回味,且容我钩沉辑佚,桩桩道来。



回眸之一:军训记忆

入学之后的首项任务是军训。还记得我们军训的场所,就在大礼堂前面两侧的空地上。军训的时间至少有一个多月,按小班进行编伍:我们三班共有36名同学,其中男生24人,女生12人,男女比例正好是2:1。军训的过程,也是大家彼此熟悉、水乳交融的过程。印象中,军训内容除了有队列、站军姿等科目外,还包括射击,我们先训的是高射炮操控,而最后拉到野外进行实弹演练时,用的却是普通步枪,平生第一次真枪实弹的体验,也算是圆了一回绿营梦。训练间歇,教官们则会组织我们进行班与班之间的拉歌对抗赛,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令人血脉贲张。

总之,军训好比是大学生活的暖场和预热,带给我们的收获却是多方位的,不仅增强了国防、纪律观念,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身体素质和能力,还促进了同学友谊及相互了解。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娃来说,从前上高中时可谓男女授受不亲,现在呢,受几个开朗大方女生的影响,不再那么忸怩羞涩,跟她们说话也不再脸红了,无疑是莫大的心理突破和成长进步。



在中文学子“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修炼方面,本人虽疏于博览却勤于练笔。因为内心曾一直怀揣一个小小的作家梦,尤其痴迷于诗歌创作,为此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可惜天分不高,略无建树。当时一些受我辈追捧的朦胧诗人——舒婷、北岛、顾城等,都曾是我心中的偶像。记得最后撰写毕业论文,选题也是当代诗歌,由张俊山老师担任我的指导老师。参加工作之后,一直没有放弃缪斯之恋,实离不开母校初造之功。

回眸之二:课业摭拾

学生的主业当然是学习。军训结束之后,我们便走进十号楼,正式开始了象牙塔内的修行之旅。感谢母校,给了我们四年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使我们这群来自四面八方、稚气未脱的浑璞青年,如深山探宝,满载而归,由此打下一生受用的学养根基。

那时的中文系只开设一个专业叫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包括“三论四史两语”:三论即文学概论、美学概论、写作概论;四史即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同时配以作品选;两语即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此外,还有一些必修的公共课,如外语、中共党史、普通逻辑、民间文学等。这些课程叠加在一起,宛如一份营养均衡的丰盛套餐,较好地满足了我们精神发育的需求,以至时隔多年,我仍能像老闺女数嫁妆似地将它们和盘托出。

回眸之三:群师小像

名校名系,赖以支撑的必然是名师。回首当年上大学时,河大中文系可谓贤士云集:老一辈的知名教授如任访秋、高文、华钟彦、于安澜等先生,因年事已高,多已不再登临本科生讲坛,我们遂无缘一睹其风采;年富而享有声誉者,如刘增杰、刘思谦、王芸、赵福生等先生,或因学术活动繁忙,或因担任领导职务,我们亦未能得其亲炙;曾经为我们担纲授课的,记得有牛庸懋、王文金、张家顺、何甦、白本松、魏清源、张振犁、陈江风、王刘纯、王珏等诸位恩师,他们虽在齿龄上参差有别,教学风格亦各有千秋,但在我眼里均属治学严谨、教学有方的饱学之师。

在教过我们的师辈中,尤令我格外钦敬的至少有宋景昌、张家顺、何甦、王刘纯等几位。特别是宋景昌教授,当时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依旧站在讲台上,为我们讲唐代文学,口若悬河,汩汩滔滔,从来不拿讲稿;最妙的是他善用肢体语言,以弥补口头妙解歌咏之不足,让我们感佩之至。印象极为深刻的是,他带领我们赏析王维的名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时的情景,老先生一时兴起,不禁加上动作表演,活灵活现,令人忍俊不禁,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也。据悉,宋先生之前曾当过中学教师,甚至干过说书艺人,故有此独擅之绝技,彻底把我们迷倒。此翁最大的嗜好是爱抽烟,课间几乎是烟不离嘴。张家顺先生授课,主讲魏晋文学,似也有魏晋之风,他温文儒雅,不苟言笑,却谈吐深隽,条分缕析,畅达有致。听说后来跨教从政,曾经做过开封市管文教的副市长。何甦先生教我们文学概论,他曾经担任过电影《战上海》的编剧,课堂上循循善诱,纵横捭阖,铿锵激越,启迪我们领悟什么是文学,了解文学的体裁类型及创作规律,让我第一次知晓了电影艺术最大的技巧叫蒙太奇。王刘纯先生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他字写得好,不少同学上课时偷偷照着他的板书学练字,其中就包括我。

回眸之四:自修心悟

仰承母校,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有良师指迷津,有益友相砥砺,不过学业上的精进,则主要还是靠自己。我的体会,大学生活不比中学,必须按照老师的指挥棒跳舞,而是相对宽松自由,除了上课,会有大把的时间可供自主支配。作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那时的我们还是比较惜时好学的,十号楼内,图书馆里,处处留下了同学们比肩共读、书海遨游的身影。

但是,由于人各有志,兴趣不同,所以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不同的抉择。据此,我把同学们的发展轨迹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叫循规蹈矩型。这类学生,基本是按照惯性,仍沿袭中学时代的学习方式、习惯,平时认真听课、记笔记,考试时好好复习,争取考个好成绩。用今天的话说,此类学生应该叫“学霸”。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专业教材的攻读上,心无旁骛,有的最终走上了考研的道路。另一类叫天马行空型。这类学生,他们的兴趣点和着力点显然不在功课上,对学业成绩也不甚在意,满足于能过得去就行,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有的喜欢阅读经典名著,广涉博取,根据个人嗜好,又细分中国、外国,或古典、现代、当代,各有侧重;有的喜欢当时正流行的西方哲学思潮,什么卢梭、萨特、尼采、叔本华、佛洛伊德,什么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每每侃谈起来,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令我心折;有的喜欢文学创作,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试笔习墨,积极参加由我系学生自主创办的铁塔文学社与羽帆诗社,佼佼者荷角初露,甚至公开发表作品,令人刮目相看。

如果对号入座,我把自己划归第一类。因为大学四年,本人的主要精力基本上都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为日后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做了较为系统的知识储备;弊端呢,便是无暇它顾,所以课外名著阅读的太少,现在追悔起来,仍视为大学四年不小的遗憾。聊以自慰的是,在中文学子“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修炼方面,本人虽疏于博览却勤于练笔。因为内心曾一直怀揣一个小小的作家梦,尤其痴迷于诗歌创作,为此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可惜天分不高,略无建树。当时一些受我辈追捧的朦胧诗人——舒婷、北岛、顾城等,都曾是我心中的偶像。记得最后撰写毕业论文,选题也是当代诗歌,由张俊山老师担任我的指导老师。参加工作之后,一直没有放弃缪斯之恋,实离不开母校初造之功。

回眸之五:同学情深

大学四年,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同学们除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之外,当然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永远难忘,学八楼110室,那些共同走过的日子。我们同寢室八个男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小个性,朝夕相处中难免舌头碰牙齿,产生一些小摩擦、小恩怨,但彼此守望相助,结下的同窗情谊却是历久弥真的。

忘不了每天晚上“卧谈”侃大山的情形,往往为了一个问

题看法不同会争得面红耳赤;忘不了一起下象棋,两阵对垒,楚河汉界,会因为一盘残局而厮杀得难解难分;忘不了,大夏天午休时段的毒日头下,本班男生光着膀子在大礼堂前侧的篮球场上挥汗如雨,短兵相接;忘不了,那个会讲英语的游走商贩,隔三差五会出现在走廊里,“毛巾、袜子、皮手套,不多了谁要”——那给我们带来市井气息的吆喝声;更忘不了,周末、节假日,同学三三两两结伴,到市里逛逛大街,看场电影,抑或漫步在书店街,淘两本旧书,感受一下文化古城的别样风情——鼓楼广场、大相国寺,晨钟暮鼓,余音未歇,可还记得我们的匆促脚步?铁塔公园、古城墙畔,湖光塔影,尽收眼底,更是让我们每每留恋忘返……

2018年暑假,时逢我们毕业三十年相聚。犹记我们三班大部分同学,重返阔别已久的母校,邀上辅导员袁士迎老师,一起叙旧话新,重拾遗梦,但觉时光倒流,往昔如昨。本人一时兴起,作打油诗一首,节录于下:

“弹指一挥间,毕业三十年。人生过半百,能不生感叹!当年楞小伙,如今鬓已斑……此番来欢聚,重返老校园。母校底蕴厚,旧貌无剧变。驻足校门口,留影作纪念。东西老斋房,如见故友面。朝觐大礼堂,心中似圣殿。往事恍如昨,百感汇涌泉。敢问曾记否,初识在梁园。共饮汴河水,胜过乳汁甘。同居铁塔下,和尚尼姑庵。朝朝与夕夕,相处整四年。小班同听课,食堂共进餐。一同打过球,一起流过汗。多少青春梦,转眼化云烟。也曾拌过嘴,也曾红过脸。懵懂加青涩,恩恩及怨怨。如今重逢时,都付笑谈间。见面问声好,执手嘘寒暖。畅怀饮几盅,半醺略尽欢。抚今共追昔,沧海话桑田。聊聊生活事,絮絮叨不完。卧谈工作事,夜深难成眠。相聚匆促间,良辰恨苦短。就此一别去,更盼下回见。各自多保重,珍惜同袍缘。得暇常联系,此生场不散。戏作打油吟,芹献莫笑咱!”





回炉再造:省培半年

我和河大文学院再续前缘,是在大学毕业12年之后的2000年。那一年,被称为千禧之年,也是我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按照“百千万工程”培养计划,随同来自全省各地的50名学员,入文院回炉再造的年份。我们在此集中培训长达半年之久,学院对此次承训任务高度重视,不仅组织院内资深导师为我们授课,令我们叨益匪浅,而且在临近结业时还积极争取,使我们在保证修完学分的情况下,人人都拿到了一张研究生班结业证书,算是一份意外的收获。

由于我们这些学员,全部都是来自教学一线的骨干,所以院里专门为我们量体裁衣,在课程安排上,着重从学科知识结构更新与教学思想拓展提升的角度予以张罗。记得亲自为我们担纲授课的院领导有时任院长张生汉先生以及副院长孙先科博士,张院长为我们开古汉语课,孙院长为我们讲当代文学,他们将各自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倾心介绍给我们,让学员们得饮源头活水。在其他授课教师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胡山林老师。说实在的,读本科时,胡老师给我们上没上过课已经记不清了,但这次他给我们讲史铁生专题,我的总体感觉仿佛是醍醐灌顶,深为他的学术造诣与精辟见解折服。从山林老师和史铁生那里,我才懂得了什么叫命运的荒诞与悲苦,什么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探寻。

为办好这期培训班,文学院还指定专人负责,由郭奇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郭老师是文学院八二级、早我两届的师兄,当时在文学院任职。他为人豪爽豁达,对学员们也极为热情,凡事为我们操心,深受大家的爱戴与好评。他任命我担任这个班的班长,加上其他几位班委,要求我们利用闲暇时间,多组织大家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文体娱乐活动,尽量丰富学员们的课余生活,可谓用心良苦。

母院这般周到细致的安排,无非是为了让我们安心受训,学有所获。可惜的是,当时我们这批学员,最年轻的也都30多岁了,早已成家立业,出门在外,心里不免有了更多的牵挂,所以普遍心浮气躁,心中哪里还装得下一张平静的课桌!虽然大家也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但是除了白天上课,夜间基本上都是外出活动,要么喝酒要么闲逛,很少有潜心静志勤于自修的。——以我个人的感受,自知已是星移斗转,从前大学时代那种孜孜矻矻、求知若渴的状态再也回不去了!此次受训,感到另有一项重要收获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指导老师手把手地传授,使我们这些因年龄之故本不擅长接受新事物、视新技术为畏途的“门外汉”,对于office、power point等计算机操作系统有了较为熟练的掌握。

光阴荏苒,前几天在文院公众号上,蓦然读到山林老师关于自己在河大求学经历的回忆文章,倍感亲切之余,不禁又想起那年培训结束之时,前往登门拜访并与他依依辞行的情景,不知胡老师可还有印象?今知母校与老师汴水清漪,别来无恙,我心甚慰!

朝花夕拾杯中酒,且把菊花插满头。此生能有机缘与河大、与文院两度邂逅,该是前世多少年修来的福分;荡然心许,其中又有多少难忘物事,如同一部廿四史,恨纸短情长,无法一一赘述。最后,只想如是表白:开封,是我的第二故乡;河大,是我的精神家园;文院,是我的终身名片。“雅什清歌,百年文院,携手同行,一生相伴。”这厢刻录有我的青春我的梦,注册过我的脚印我的心,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写于2020年5月

作者简介

刘齐晋,男,中学特级教师,河南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语文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十佳”语文教师,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现任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兼工会主席、河南师大附中金龙学校校长,曾荣获河南省优秀教育管理人才、省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蔡忠阳 母家琪

征稿

河南大学文学院官方微信公共平台自2015年10月1日起面向文学院全体学生长期征稿,内容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可为散文、诗歌、微小说、书评、影评、学术创作等作品。作品内容必须积极向上且为原创,并且没有在其他书刊公开发表。投稿请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至邮箱wxywangluobu@sina.com,并注明姓名、学号及联系方式。我们将进行公开的评选表彰。在这里,激荡理想,分享理想,共话青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标题: 我在河大读中文刘齐晋我与文院的两段情……_军训(河大中文系) - 考研网上培训班
本文地址: /peixunban/134367.html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